这次正名活动的初衷,无疑是善意的,对社会也产生了积极而又广泛的影响,着实让公众对这个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引起了病人、家属及潜在病人对该病的重视。
虽然更名不会立刻改变目前很多人对待这一疾病患者的态度,但是,更名却是尊重的开始——更名是在向人们表明我们反对什么样的态度,并呼吁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而态度的改变,或者说认识的改变,是行动改变的前提。
伴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龄化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伴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空巢化”,社会化养老服务已经从一种特殊需求向普遍需求转化。而要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固然需要制度建设上的政策倾斜,也离不开细节上多一些温暖,语言上少一些排斥。
与其花大力气去做注定徒劳无功的给老年痴呆症更名宣传,还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到宣传老年痴呆症的危害上来。让公众更好的了解老年痴呆症,当家中老人出现症状时,及时发现和诊断老人的病情,早检查早治疗,延缓病情发展,减轻老人的痛苦。
今年9月,央视联合新京报等多家媒体,呼吁消除社会歧视,为“老年痴呆”正名。在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表示,老年痴呆症规范名称是“阿尔茨海默病”,但由于这个名字相对专业,普及推广还需要一个过渡。
评价一个人,一个族群是优秀还是落后,看的不是满街的标语与壮语,而是看现实生活中那些点滴的细节。没有细节的尊重,就说明我们根本还没有学会足够的尊重人。意识到这一点与修改病名本身,就是一种细节的修正,是进步也是好事。
香港媒体停止使用“老年痴呆症”这一词汇,其中固然有尊重他人(病人)的愿望,也有自我尊重的成分。想想,人一般都会走向衰老(除非你英年早逝),在人类寿命越来越长的情况下,原来不大显现的脑萎缩的情形,也渐渐多了起来,这就是脑退化的原因。既然人们大都无法避免,尊重病人的人格,就是对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