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更多的中外企业吸引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各取所需、各得其利,以经贸合作实现双赢或共赢,“一带一路”建设才能有鲜活的生命力。
“一带一路”建设不搞强制、不搞排挤,尊重差异、遵循规律,这就是“各美其美”;“一带一路”建设立足共识、求同存异,谋划远景、人民为先,这就是“美美与共”。把“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好、落实好,让中国传奇化为温暖世界的伟力!
在世界经济新格局以及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国际产能合作对于深耕“一带一路”,推动双向投资,助力沿线发展中国家工业升级,拓宽合作领域等方面,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获得了沿线各国政府和民众的普遍欢迎和期待。总而言之,“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寻求构建创新性地区经济合作框架,推进国家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探索。
将“一带一路”解读为“中国的全面对外援助”是不理智的,也不符合双方利益。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完全是由于这些国家与中国存在历史传统上的贸易往来,将有助于区域经济在新时期的大力发展。
防止中国成为东道国发展滞后的替罪羊,只有加强投资风险管理,改变高层沟通的路线,减少与当地民众、环保、劳工组织的信息沟通不畅,才能更有效地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和收益。
蒙古同中国的关系随着中苏关系正常化而逐步趋缓,中蒙两国目前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高层互访频繁,额勒贝格道尔吉总统就任后多次访华。蒙古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近年来发展迅速。
各大国对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思想上是高度警觉的,行动上也是防范和阻碍为主。互相拆台是大国争夺中常有的事情,这样的情况其实很正常。我们要把自己的心态放淡然一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想扭转日美军事同盟强化的方向绝非易事,但是中日关系完全可以与日美同盟双头并进,这也应该是一带一路合作的前提与基础。
预计新政府的对外政策方向不太可能出现重大变动。在缅甸次区域合作背景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可以预见缅甸将会继续积极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高等院校应当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亟需的各类人才,其中既包括本国的人才,也包括沿线国家的人才;为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可以采用订单方式。
中韩应把发力点放在探索中韩合作的机制化上,将本届政府任期内良好的双边关系成果固定下来,形成一种制度化的刚性机制,防止政府换届、突发事件等对中韩关系造成大的冲击。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短短两年时间内,俄罗斯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发生了重要变化,从最初的猜疑、担心、消极应对到肯定、支持和主动参与。
在南海争端得到缓和、管控前,菲律宾不太可能成为“一带一路”重点国家。这也反映出,经贸外交的作用是有限度的。特别是对于维护政治安全关系而言,其作用一般是锦上添花,很难雪中送炭。
面对湄公河流域复杂的安全形势,流域各国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扩大合作范围,提高合作水平,推动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向综合执法合作升级转型。
经过将近一年的尝试,中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国际影响力已经得到了显著提高,也实现了与美国的协调合作,长期来看也会有利于中国在阿富汗和阿巴边境的相关投资项目。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在日本各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给日本的内政外交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两年多时间里,在如何对待中国的“一带一路”问题上,其国内各界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
我西部和北部(尤其是新疆)将面临严峻安全压力,我“一带一路”建设成本与风险将显著提高,另外,IS还极有可能发展成为美西方等大国遏制我的新工具。
要确保中巴经济走廊路线的选择能够很快实现走廊自我维持的功能,而不需要让中国背上未来的投资负担,推动巴基斯坦减少内政消耗而延误经济带的整体发展。
“一带一路”的提出预示着中国的地区与全球战略出现新的变革。“一带一路”面临巨大挑战与风险,成败盛衰取决于地缘政治环境与经济现实需要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是学习型大国,“一带一路”是干中学,学中干,中国受益于西方的工业化,中国有责任把学到的东西跟周边发展中国家分享,所以“一带一路”也是学习效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