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培树非一朝一夕之功,唯有用心经营,一个地方产业才能得到持续繁荣;反之,不顾商业道德,自作聪明坑害消费者,只能是自食恶果。“羊绒之都”若因为部分人以次充好使产品质量下降,假冒现象不断而被冠以“造假之都”名号,那毁掉的就是地方的形象和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产业。
“老婆饼里没老婆”只是一个笑话,而“羊绒衫里没羊绒”则是赤裸裸的造假了,分明是在利用消费者对清河羊绒产业的信任,公然采取掺假、造假手段欺骗消费者,牟取非法暴利。清河羊绒产业存在的造假行为,经过媒体曝光后,无疑将会引发信任危机,令消费者对其用脚投票,不敢再购买当地生产的羊绒衫了。
今年2月底至3月上旬,新京报记者在河北清河县东高庄村及周边多村调查发现,一些羊绒生产厂家存在“以次充好”、“虚标羊绒含量”等造假行为。在这些厂家手里,羊毛甚至兔毛、兔绒经过洗涤等工序后,摇身成为“纯羊绒”。所谓的羊绒含量标签更是“爱写多少写多少”。
有鉴于此,遏制不良羊绒生产商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造假行为,就必须磨砺惩戒的重罚利剑。一旦惩戒利剑的切肤之痛和消费者的主动维权形成良性互动,那么不良羊绒生产商造假的恶行必将无处遁形,进而销声匿迹。
早在2006年,大连晚报记者就曾曝光过羊绒制品市场存在以次充好或羊绒含量不够等问题,甚至有些知名羊绒大品牌也存在质量问题。而今,被誉为“中国羊绒之都”的清河所产羊绒竟还出现相似问题,实在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