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记者 蒋新宇)4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举办了主题为“科技抗疫与数字战疫:创新实践与政策启示”的线上论坛。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毅教授参加论坛并做主旨演讲。
张毅教授发表了演讲,题为:智慧城市是否“失灵”——武汉数字化“战疫”的得与失。他结合武汉市在疫情防控中数据发挥的作用进行了五个方面的分析。
首先,张毅教授介绍了武汉市的疫情概况及其影响。武汉市作为疫情重灾区,其疫情防治工作事关全国“战疫”大局。其次,张毅教授介绍了武汉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历程与成效。他认为,武汉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为此次数字化“战疫”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张毅教授介绍了此次武汉数字化“战疫”的几个重要工作。一是武汉战疫过程中的信息公开,二是信息上报,三是互动服务及事项办理。张毅教授提出,数字化抗疫工作为武汉市早期的防疫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基于武汉市的疫情情况及公民需求,其数字化“战疫”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疫情防控所需数据“底数”不清,主要表现为基础数据的缺乏和数据共享不充分。二是数据应用功能非常有限,主要表现为数据缺乏多维度多场域应用,仅聚焦于信息服务。三是信息公开与疫情防控需求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信息公开渠道有限、精细度低及回应程度低。四是大数据智能决策程度低及新技术应用不足。
张毅教授根据此次武汉数字化“战疫”的得与失,提出了几点思考。他认为数据是当前智慧社会的基本要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是数据加工的重要“利器”,未来应该以需求、应用、服务为导向建设数字化系统。他还提出数字化系统要具备“鲁棒性”,不仅能满足常规需要,还要能满足非常规状态下的风险社会应急管理需要。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各类新兴科技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这些“破坏性科技”具有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疫情防控为“黑科技”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绝佳场景;另一方面,科技抗疫也引发了人们对隐私保护、数字安全等问题的担忧。在此背景下,人大国发院举办了本次论坛,以探寻新兴科技在疫情中带来的实践和政策启示。中国网智库中国对本次论坛做专题报道。(责任编辑:申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