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斯诺登阔步走出莫斯科机场,“棱镜门”事件的揭秘者终于有了安身之处。6月中旬,斯诺登开启了“棱镜门”,让美国政府深陷危机,也给美国主流媒体出了道难题。回顾美媒在“棱镜门”事件中的表现,不难发现,一向标榜独立、自由的美国媒体,其实很“讲政治”,涉重大问题会自觉、巧妙地运用新闻策略,默契配合政府。
策略一:顺从规律,演好角色。与其捂住“丑闻”,被动回避,不如主动应对,引导舆论。棱镜门事件曝光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CNN等媒体都在第一事件对此进行了报道,虽然没有通常的那种兴奋,少了往日的咄咄逼人和刨根问底,却也没有失语、缺位,给外界造成可以隐瞒事实或有明显倾向的印象。作为圈外人,很难察觉到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的报道变化。
策略二:偷换主题,转移视线。对政府侵犯公民个人隐私问题装聋作哑,把矛头引向其他容易引起共鸣或跟风炒作的话题进行炒作,在主要版面、栏目刊登其他“抓眼球”的新闻,转移注意力。华尔街日报网站刊登文章“斯诺登与中国”,播发视频“美国是不是在同中国进行一场网络战?”以猜测和假设代替事实,把“盗取公民个人及其他国家信息”和“美国政府”这一矛盾主题和焦点偷换成了“间谍”和“中国”。同时,美媒还大肆炒作叙利亚化武、同性恋婚姻等问题,用意不言而喻。
策略三:含沙射影,诱导暗示。CNN网站6月14日刊登了“被定罪的美国间谍博伊斯说‘斯诺登命运已注定’”一文,用超出通常一倍的篇幅,大作“间谍”文章,将斯与一位冷战期间向俄罗斯出卖情报并被判刑的叛国者相比,不露痕迹地给斯贴上“间谍”标签,诱导公众判断。正如一位网友所言,“真有意思,为什么拿斯诺登与叛徒相提并论?斯诺登若是叛国,就意味着美国人民是敌人”。
策略四:降温处理,逐步淡化。在斯案话题仍占据世界媒体显要版面的时候,美主流媒体却“非主流”地淡化相关主题。6月下旬的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上,有关“棱镜门”、斯诺登的主题或是被塞入角落,或根本不见了踪影。充斥报端的是诸如陈光诚、中国银行“钱荒”的文章。
上述情况不仅使我们加深了对美国媒体的认识,而且也引发我们的思考。在信息化时代,政府与媒体如何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基础上默契配合,共同做好危机处理,切实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