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中美战略博弈更趋复杂激烈,有必要温故知新,梳理美苏冷战时期的双边危机及其应对管理,加以镜鉴超越,增强战略主动,管控中美竞争,尽力避免“新冷战”。
中国“两会”全球瞩目。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会见中外记者,就改革开放、内政外交、国计民生答疑解惑,其中有关中国对外关系的新信息主要有五点。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王毅外长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王毅外长释疑解惑从容不迫、“金句”不断,彰显新时代中国外交大格局,呈现八大亮点。
《政府工作报告》盘点过去五年中国外交历史性成就,规划新时代关键年中国外交大方向,以当代中国的稳定性确定性补救缓解当今世界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充分彰显中国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丰富的安全内涵,应深入领会,直面挑战,统筹兼顾,通过打造“安全共同体”,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适值习主席瑞士演讲一周年,面对更趋复杂的国际新形势,中国将当仁不让、稳中求进,坚持维护并改善经济全球化,引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并非是中国硬要来填补什么“全球治理的真空”,而是美国政府的自私自利和逆流而动,使得世界更加期待和信赖中国发挥更大作用,和在此背景下中国的顺势而为、迎难而上、负责担当。
西方对自己用“软实力”,对中俄却用“锐实力”,这一刻意区隔,可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也再次凸显了其挖空心思给别国尤其是对手“贴标签”的话语霸权。
回顾2017年,西方大国内耗加深、内向加重,国际战略环境对中国而言机遇大于挑战。与此同时国际秩序重塑也蕴含着失序无序的风险,世界进入不确定不稳定的“多事之秋”。
《北京倡议》是中国智慧与人类心声的有机统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的“国际引领力”和“政治话语权”,对优化当代国际关系理念与实践、国际法、世界政治思潮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参与,应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
要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帮助“发展中成员”更多从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受益。要向着建成“亚太自贸区”(FTAAP)的目标不断迈进,为开放型亚太经济提供机制保障。
十九大报告包含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 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指明了方向,为构建更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世界和平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未来5年,中国外交将在十九大新精神指引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新阶段”护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进一步营造有利外部环境,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回首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继往开来、开拓进取,通过战略创新、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引领国际秩序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