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西湖大学,16日举办校董会第一次会议,吸引了各方的高度关注。西湖大学恰如一面镜子,映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焕发的生机与活力,也映照着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迈进的坚实脚步。
天下事,唯有教育一事,与责任、温度、使命、情怀系得最紧、最密。
随着高考改革进入“深水区”,原来千军万马要过的“独木桥”,现在更像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木”。必须严谨、细致、公正、科学,方能行稳致远
随着高考改革进入“深水区”,原来千军万马要过的“独木桥”,现在更像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任何一项高考改革的探索性举措,都如同平衡木运动员的动作,必须严谨、细致、公正、科学,方能行稳致远。
如何科学引导有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的孩子自由发展,对孩子的个性化特质给出科学评价,是基础教育必须攻克的难题。新学期开学在即,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规范招生入学秩序、保障入学机会均等。
如果说教育经费的投入更多取决于信心和决心的话,教育经费的使用,则更依赖于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投入导向的优化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了教育部的“4%办公室”,再次引发人们对中国教育经费的关注。
看待陪读现象,决不能简单以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待之;而缓解陪读现象,政府、社会、家庭都是重要的责任主体。开学季,有关陪读的话题又热了起来。陪读现象绝非我们国家特有,也绝非无法破解的痼疾难题,因为这是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
作为一种公共知识产品,教材的编写承载着沉甸甸的使命,更需要寻求最大的社会共识。回答“吕叔湘之问”,离不开各方尊重、理解并用好新教材,并在广大教师和家长的使用和建议中,不断调整完善教学改革。
对残疾人的关照,能为现代社会擦亮最容易忽略、却又最为重要的人性基础 不久前,一则消息让人感动也让人心酸:浙江淳安一所乡村小学,12名老师3年来轮流每周走8.5公里山路,去为一个13岁的残疾孩子上课。日前,教育部等七部门又印发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
职业院校聚力前行,将“另类”专业打造成更具含金量、更符合社会长远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我们必将培养出从各个方面推动国家进步的创新型人才。
“我拿着试卷不敢去签名,因为分数没到老爸的预期;我知道少壮要努力,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近日,一首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引发关注。久而久之,家长们的攀比,成了孩子们辛苦奔波的理由;成人世界的期待与生存法则,成了推动孩子疾行的动力。
此后,一面继续推进就近入学,一面通过各种举措为学区房降温,成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必须两手同时抓的难题。简单说,就是一手抓均机会,一手抓强资源,让机会公平与资源平等,成为严格就近入学的“双阀门”,释放公众在入学上的巨大压力。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创建道路,需要让每一所高校无论规模大小都可以轻装上阵,根据自身优势确定办学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很少有关键词能比“办学自主权”这几个字更有分量,更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