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统筹考虑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管理办法,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不断创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挥开发性金融的支持作用,形成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
政策如何制定等方面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在经济补贴、产前产中产后的农资供应等方面采取何种措施,在粮食储藏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实施何种政策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认真思考。
对于进城的农民工,刚才你提的非常重要,失地之后的农民工,我们怎么样保障他们失地之后生活水平反而能有所提高,长远的生计有保障,这是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考虑的。
谈到人的城镇化,离不开户籍改革的话题。陈锡文认为,虽然国务院已发出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文件,但目前这方面还缺乏清晰的制度设计。
在这不平凡的十年中,农业之所以能获得“八连增”、农民收入增长之所以能实现“八连快”,农村之所以能保持和谐稳定的好局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中央在制定农村政策时始终把保障农民经济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作为基本原则,着眼于使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因而持续地调动了亿...
农村之所以能保持和谐稳定的好局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中央在制定农村政策时始终把保障农民经济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作为基本原则,着眼于使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因而持续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只有农民有了积极性,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农村的兴旺才能有最坚实的...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群众、基层干部付出了很大努力,在制度建设、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这些年来,中央集中力量办了很多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大事和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好事,很多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
全国两会期间,围绕粮食、土地、水利、农民工等问题,记者采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听取他深入分析这些难点热点问题。陈锡文:从农村实际调查统计来看,现在每年外出的农民工数量都在增长,所以“用工荒”不是绝对量减少,不是绝对的“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