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章,集中表现了党的创新实质,将建设创新型政党的要求具体落实到了党和国家的发展方针当中。
所谓的生态城市建设,变成了生态产业城市建设。但真正的生态城市,应该指城市的生态化,而不是城市产业的生态化。
成本收益分析是基础,环境公正是前提,环境公开是条件。只有坚持这三条,才能减少环境的猜忌和环境的恐慌,才会消除邻避效应的三个基础:认识基础,制度基础,心理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环境风险的管理发展到新的阶段。
坎昆会议即将结束,面临大考。在大限接近之际,资金问题已引起各方高度关注,成为各方高度期盼能达成协议并挽救坎昆峰会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要弥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的信任缺口,最好的、最快捷的办法就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否则将对联合...
日本代表如此强硬且一贯的表态,绝对不会是谈判代表自行所为,必定是接到了国内高层授意。舆论在分析日本这一立场的原因时,纷纷援引绿色和平组织的看法,认为日本高层是受到国内产业集团的压力才敲定这一谈判立场的,因为在坎昆大会召开前,日本国内九大产业联盟曾对日本政府联合施压,要求政府反对...
展望坎昆,攸关人类命运的减排问题难以取得进展,而资金、技术、毁林等非核心议题有望达成有限度的协议。坎昆会议的目标,与其说是挽救气候,不如说是挽救联合国谈判机制,挽救联合国。
关于领导作用的问题,确实很敏感。在当前的国际局势和谈判格局下,领导作用是轻易不能担当的。中国只能扮演“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决不能充当领导者。那么,在当前的谈判格局下,谁能担当这个角色呢?
在国际气候谈判历史上,联合国的主导作用长期得到各方的承认。不过,从《京都议定书》达成以来,西方尤其是美国就有官员和学者认为联合国谈判机制有问题,存在效率低下、决策艰难的缺陷,是一个拙劣的、失败的“集体行动”典型案例。他们要求抛开联合国谈判机制,重新开辟新的多边或双边的谈判渠道。 ...
中美关于《哥本哈根协议》之争,相信在此次坎昆会议一开始就会成为热门的话题,而且必将延续到会议结束。作为中国一方,如何坚持我们对此协议的解读方针,并且防止再次出现天津会议及其后西方媒体公然据此批评中国试图阻挠谈判的局面,考验我国谈判代表的智慧。
相信在坎昆会议上,《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问题,它的存活问题,必将成为争议焦点。相比于哥本哈根会议,发达国家阵营在此次坎昆会议上必定会更加露骨地排斥、否定《议定书》。《决定书》的存活,是为坎昆会议的最大悬念之一。
各路代表步履虽然同样匆匆,但心里打的算盘各不相同。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自从1年前在哥本哈根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果之后,今年虽然陆续举行了4次部长级谈判,但综合分析目前的局势,此次坎昆会议必定是争议重重,前程未卜。
中欧双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增强,给坎昆会议带来了一丝明亮的光辉。此次卡梅伦访华,也带来了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长随行,双方在即将发布的《联合声明》中,必将就坎昆会议提出共同的愿景。坎昆会议的钟声已经敲响,会议各方代表的步履已开始急促。我们相信,中欧最近一段时间的密集外交,必将给坎...
展望未来,低碳经济必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必将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确保能源安全的有效手段。我们在研究气候变化问题时,切莫忘记同步考虑能源安全问题。要将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结合起来认识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同时依靠低碳经济,切实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确保能源安全。低碳经济是气候变化与...
最有意思的姿态政治,还是奥巴马参加哥本哈根会议的行程。记得一开始,奥巴马只宣布到瑞典去领诺贝尔奖,顺道参加哥本哈根会议,但不参加后期的谈判了。这哪有一丁点的与会诚意?连最为关键的后期谈判都不参加,这不是姿态政治是什么?
国际气候谈判中,政治和经济利益永远大于气候变化本身的利益。实际上,气候政治的博弈,就是经济贸易新规则的博弈。谁占据这个制高点,谁就可能在今后的经济竞争中领跑。从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中国需要建立气候政治的新统一战线,为2010年全球性气候谈判做好新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