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来,我们都在说医学模式的转变:从生物模式转变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从患者生病后按生物学原理进行治疗,转变到首先考虑心理、社会等因素,要知道人的心理因素、所处的环境、社会因素都是跟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在医学上,这样模式转变了,但是在医改中并没有转过来,我们并没有在社会政...
目前的制度对医生的薪酬并没有公平合理的安排,他就很有可能去靠灰色收入来弥补,对患者来说,对社会来说,真是极大的浪费,对医疗机构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面对现实,把过时的、早已突破的,包括公立医院在内的事业单位工资体系理顺。
。既然要让公立医院更加有活力,有效率,就应该根据公立医院实际情况赋予他相应的职权。如果政府不放权,那么公立医院并没有能力去做建设“治理结构”的决策,换句话说,他没有办法根据医院发展去调整实际的服务工作,对医院来说还是一种束缚。
在调整以药补医的同时,一些试点的地方也意识到应该给医务人员更加公平合理体面的待遇。这一轮的医改方案,只是原则上提到了要保护医务人员积极性,并没有很具体的、明确的提出来在医改过程中,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给医务人员合理的、体面的待遇。通过这两年的试点,我们已经开始触及这个问题...
单纯靠政府投入来设立公立医疗机构,不仅不能解决13亿多人的所有的医疗需求,而且单纯靠政府投入,不让社会资本进入,这本身也和整个改革发展的方向,与目前社会发展趋势是不相适应的,所以我们必须打开这扇大门。
对改革发生、发展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改革的评价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在国外竞选过程中,卫生政策已经成为公共政策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美国多届总统在医改上花了大量精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其根源是它选择了崇尚市场的自由经济体制和决策制度。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搞医改有政治优势和体制优势...
医改应该重视两个系统的协同配合:一是社会系统,它包括影响居民健康的宣传教育、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以及体育锻炼等;二是专业系统,包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保障和医疗保障等。
未来公立医院改革应该走一个精细化的改革之路。改革、发展和管理很好的统一起来、协调起来,同时要做得很精细,不能简单只提目标和原则,而无法落实。所以要更加精细,设计更加精细,组织更加精细,实施更加精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公立医院的改革。
所谓“免费医疗”其实是个俗称,它的诱惑力是很大的。实际上这种俗称在一定程度上是歪曲了国外的医疗服务模式,在一定情况下掩盖了这种医疗模式的实质,在一定程度上是误导了国人对它的理解,从学术上就没有所谓的“免费医疗”的说法,这从概念上是不清楚的。
应该是把民营医疗机构作为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在管理政策上,特别是监管方面,还有很多包括科研项目、人才流动、方便患者顺畅地双向转诊等,也应该把民营医疗机构考虑在其中,构建一个系统的、协调的、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对患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方便。
公立医院首先是“公”字当先,所有的公立组织还有非营利组织的账目都应该很公开透明,并且约定我们医疗部门还有财税等相关部门的责任义务,做到可衔接。需要有一个可操作的、可监测的办法实现“药退补进”,即其它的补贴跟进的具体方案,所以应该注重研究这方面的实际操作的东西,试点医疗机构要从这...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加快病床周转,改善医患关系,或者提高绩效,不管是哪一个主题,都得要三个层面形成一个协同互动,这三个层面各自从上面大政方针,到政策,到具体管理细则,到下面具体行为,都要协调一致,只有这样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公立医院改革才能推下去。
药品提成确实带来一些问题,但是由于现在的社会环境同计划体制相比,发生了完全的变化,如果简单地认为仅仅依靠取消药品加成就能把公立医院完全治理好,恐怕也是不现实的。
医改方案提到的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计划,现在几乎没有哪个地方予以触碰。和此相关联的就是“以药补医”问题依然很突出,医生和医疗机构靠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靠劳务服务来体现价值的局面远没有形成。
不能简单地将医改工作划分为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应该区分四大服务领域的不同情况、不同特点和要求,合理科学确定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分工。这一点在医疗领域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一个很大的进步,可以促使国家科学地把握医改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