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股市不可能没有国际板,但这并不等于说一定要马上就有国际板。推出国际板至少需要满足资本市场运行比较平稳且各方面估值较为合理、股市供求关系大体能够平衡、投资者信心指数比较充裕这样几个条件。
一个完整的证券市场,不但应该是多层次的,而且需要有像国债期货这样的国债金融衍生品,这样才能够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要,适应创新发展的潮流。
客观而言,现在上海自由贸易区仍然在规划之中,近期到底有哪些行业与公司能够受惠于这个题材,业绩会得到提振,恐怕还是一个未知数。
从公司制的交易机构,到突破200人的挂牌公司股东人数,再到“做市商”制度,应该说这里确实有很多新意。
在理财市场上,“刚性兑付”毕竟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因为它违反了收益与风险匹配的基本规律。尽管在一段时间中,理财产品高收益、低风险的局面能得以延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遮蔽的风险将会不断暴露。
“刚性兑付”有违收益与风险平衡的原则,即便是绕了几个圈子,最后还是会落空。
不能说是因为融资模式的改变导致当今股市的下跌,但是现在的融资模式,的确是对股市是有影响的,并且正在改变股市格局。对于这样一种状况,无论是股市的管理层,还是中介机构,当然更包括股市的投资者,都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要认真加以研究,及时作出理性判断及应对。
尽管现在我们的开放力度更大一些,但根本上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还没有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同时由于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使得中国金融体系抗御海外热钱攻击方面显得从容不破,游刃有余。
一段时间来,A股很疲弱,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供求关系不平衡,股票的流通市值太大而缺乏相应的资金推动其继续走高。
也许有人会说,将来新三板是有希望转到中小板和创业板去上市的,到那个时候其发行市盈率也不止这些,因此现在买高点没有问题,正是体现了投资新三板的意义。
今年还剩下三个多月,如果在这段时间,市场仍然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吸引增量资金入市,供求关系依然紧张,那么这期间的股市行情,多半将会暗淡无光,毫无生气。
沪深股市低迷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分析行情不振的原因,自然可以列出很多。但是不能不提到的是,股市税负偏重乃至不合理,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发行B股的上市公司陆续提出了解决B股问题的方案,也有一些市场人士提出了多种解决思路,包括将B股转为H股、上市公司回购注销和先退市,再到A股市场上市等。
在不少境外因素的确比较积极,它们对境内市场有着相应作用,对其完全予以忽视是不客观的,但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力有限,不能指望其能够明显助推境内股市上行。
在宏观经济不乐观,行情又不景气的情况下,券商股低迷是一种必然。人们可以基于金融创新的角度对其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但这只能是战略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