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加息,是美国的国内事务不假,但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属性,决定了美国加息不可低估的外溢影响。不可否认,美国利率政策防范了诸多美国国内危机的爆发;但也不可否认,美国自私的利率政策引发了不少其他国家的经济危机。
5月12日,欧洲议会通过了一项压倒性多数的决议,对于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反对的共有546票,赞成的只有28票,另有77票弃权。一句话,对于是否按照WTO规定自动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西方国家开始露出了耍赖的迹象。
更具戏剧性意味的是,到第一季度最后一天,在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香港,人民币隔夜银行间拆借利率变成了负值。确实,对冲基金不敢跟美联储斗,但可以跟泰国央行、跟马来西亚央行、跟俄罗斯央行斗。
前几年,在非洲某国,部分中国企业形象不佳,这当然与当地政客的炒作有着莫大的关系。随着“一带一路”畅想的落实,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大踏步走向海外,中国企业要赚钱当然不假,但同时不能眼里只有钱。
外宣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交流,通过艺术的巧思、真实的细节,让对方真正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和喜爱中国,也不应回避问题和缺点,这才更显得大气、真实。
拉法兰是从宏观角度来观察中国,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则从产业角度来解析中国。他不久前在美国《纽约时报》上撰文指出,唱衰中国的声音虽然大行其道,但却缺乏事实依据。
在过去几年,中国海外投资投出去是金钱、收回来是粪土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中海油应当抓住契机,向世界也向国内证明,中国企业是有高度竞争力的企业,并购是为了增值,不是只给对方“净效益”,而让自己成冤大头。
当年美国为制衡中国,推出了主要针对人民币的国际汇率报告,不想事易时移,报告现在展现出了更多的破坏力。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在否决中国企业投资时,美方惯用的理由是维护“国家安全”。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国家安全”如此脆弱?其实,很多时候“国家安全”不过是一个幌子,美国某些人不过是以此潜规则来削弱外来竞争,尤其是中国企业的强有力竞争。
两年前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否介入,欧洲国家普遍持不大欢迎的态度。当时的不少欧洲媒体就认为,IMF插手将是欧洲的“屈辱”,不仅暴露欧洲的无能,而且将使作为IMF股东的美国和中国得以介入危机。
在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都是一个经济体的“最终贷款人”(L enderof L astR esort)。两相对照,欧洲央行“作壁上观”却成了这次欧债危机的一道风景,金融市场很失望,“笨猪国家”很愤怒。从未来发展看,欧洲央行必定会成为“最终贷款人”,但前提是欧元区的财政一统。
在笔者看来,德国也在权衡利弊,意图借助危机带来的改革契机,下一盘很大的棋。但在重大危机时刻,打破规则、修改法律,总是屡见不鲜的事情;更何况,如果能拯救欧洲,最终德国也必然受惠其中。
欧债危机愈演愈烈,迫使欧洲向世界求援。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来说,投资不是慈善,理应追求最佳的收益。巴菲特尚且设置“多重保险”,并力避到处推销的“笨猪国债”;为穷人保管财富的新兴国家投资方,难道不应寻求更安全的投资方式?
借助希腊的民意,帕潘德里欧似乎找到了稳固政权基础并和对手博弈的筹码。但欧洲却陷入了对抗整个希腊民意的麻烦。
对中国等很多国家来说,吸引外资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目前美国吸引外资额急剧下降的现实,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将在5年内吸引外资1万亿美元。在小布什政府后期,美国也曾宣示要努力吸引外资,但并未拿出实际行动,这次很可能是又一次“口惠而实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