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各级主要负责同志要自觉从全局高度谋划推进改革,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
目前很难保证某些智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很难遏制公众对智库及其相关成果的质疑,而且智库不能及时地对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只有智库得到真正的发展,媒体才能在质量上有真正的提高。
得益于“国学热”的社会大背景,古籍出版也迎来了喜人局面。由此可知,“国学热”已走过启蒙阶段,传统文化正在从价值回归向继承弘扬的深层次发展。“论语热”只是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的一个开始。
文化有文化的规律,用发展经济的思维搞文化行不通。让“好声音”、辩论会、婆媳斗、“横店抗日”等雷同题材在电视荧屏扎堆出现,只能说明后来者纯属“武大郎放风筝——出手就不高”。如果我们作一个统计,看看每年制作出的电视节目有多少,而真正播出的有多少,就会发现其数据令人非常不乐观。
本来很正常的东西,被冠以实验的名目,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理念有问题,只有“尊重”不再成为小范围的实验,孩子们的天性得以舒展,教育才有希望。本来很正常的东西,被冠以实验的名目,被选择性实施,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理念、校园文化、课堂教学有问题、不正常。
烂片的危害,不是一句“娱乐人民”就可以遮盖的,而烂话则直接撕裂社会的道德底线和社会秩序。
2006年,叶肇鑫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昆曲讲座上看到,“学生状态很差,大多都是冲着挣学分而来,不是真的热爱,老师也没有把精华讲出来”,于是,他开始了《大师说戏》的准备工作。这告诉我们,一切有关文化的传承,都始于热爱和责任。
梁实秋说,“书,本身就是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书架上,放在桌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若干年前,有人写过上海的风花雪月、金枝玉叶。
傲慢的权力意识,对社会危害极大,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影响至为恶劣;公职人员和机构必须对权力限度有明确的认识,否则,于人进退失度,于事是非难分。权力边界模糊是施政的硬伤,公职人员和机构必须对权力限度有明确的认识,否则,于人进退失度,于事是非难分。
傲慢的权力意识,对社会危害极大,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影响至为恶劣;公职人员和机构必须对权力限度有明确的认识,否则,于人进退失度,于事是非难分。
所谓简报或其他什么会议材料,一般来说都要以领导为中心,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以官话套话为形式,以官场规则和潜规则为宗旨,对实际工作几乎没有任何意义,是很大的浪费。
要让孩子快乐,必须让他们有更多的生活选择,让机会的通道大些,再大些,让每一个普通劳动者都可以体面地生活,为孩子们做榜样。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只有这样,“改变命运”的重担才不会让孩子“压力山大”。
当然,不必奢望人人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但由每个个体组成的社会道德底线必须筑牢。城市的文明程度体现于每一个市民的行为,底线的抬升才能形成完整的高地,才能避免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