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经济未来仍然面临着“双压力”,但有政策储备,有“新经济”,有系统性保障这三个后手,这就是李克强总理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的原因。
傅莹第四次以全国人大大会发言人的身份优雅亮相,让媒体和公众重逢和“约会”的不仅是“傅氏微笑”,而且是通俗、易懂、亲和的魅力,像是一场与大姐的聊天“约会”。
巴黎气候大会带给我们的肯定不如想象的多,打折扣是政治妥协的一贯结果。但至少,人们会在泰山压顶之前有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充分自信,还是会继续往前走的。
当我们展望下一个10年时,这些已经令我们咋舌的成就或许在未来根本不值得一提。越来越多类似于“华龙一号”的成果将为中国制造的名片写下新的注脚。
更多人更在乎短期数据的变动,不过由此来观察中国经济未来的趋势,很可能就诞生了完美的“错配”。这些真实的数据未必能让投资者看清一个更真实的中国,反而使自己陷入被动和迷茫。
救急措施一定要采取,但解决体制机制的积弊须有长远规划和路径,结合十三五规划制定,做好今后五年改革路线图,从行政体制改革入手,切实把各项改革落到实处,为东北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大树底下好乘凉。中国大陆在经济上崛起,无论对周边的韩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都会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而韩国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抓住历史机遇,完成了中韩自贸协定的谈判。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适时提出,为这三个国家提供难得的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把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如建设工业园区、先试点后推广等,向三国输出,还有利于中国和三国构筑由东亚通向欧洲的陆上贸易便捷大通道。
如果大宗商品市场能够逐渐复苏,也会减少东北经济改革的阵痛。不过,话说回来,一旦资源价格上涨是否再次造成了产能盲目扩张和结构调整的停滞,而把东北的改革再次拖延到下一个十年。
对中国来说,打通中老泰之间的贸易通道远比曼谷清迈高铁重要的多,这能够把中国、老挝、泰国的发展规划相对接,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的早期收获项目。
王毅外长的整场记者会都贯穿着“外交为民”的主线,大国外长着眼于具体而微之事,也是外交工作在不断“升华”和“落地”之间的应有之义。
担心欧洲,并不是对QE的担心,而是对QE是否能促进欧洲经济结构性改革的担心,如果欧版QE并没有取得上述效果,欧洲经济的前途也就是另一个日本的翻版,那么它带来的负面效果就不可低估。
这两年中国人在世界的购买力已经被广泛和充分的报道。放宽中国大陆签证制度或者对华实施免签的国家和地区突然间增多了不少。然而受制于各种因素,日本晚了一拍,失去了巨大的商机。
东北地区的转型升级需要时间,必须花大力气做好筹划和实施。此次经济失速暴露的问题不能简单通过提高投资来解决,能否培育出未来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是关键。
当“乌克兰危机”迎来又一个严冬,考验“敌对势力”持久能力的时刻也就开始了。尽管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向西方喊了狠话,不过要使俄罗斯经济走上正轨,与西方和解只能是唯一的出路。法俄两国此次“抱团取暖”实乃时局所迫,不过奥朗德和普京内心的冷暖恐怕只有自己知道了。